套细胞淋巴瘤病人如何应对化疗后的骨髓抑制

天空 发布于 2023-11-09 18:07:27

肿瘤患者怎样应对化疗后骨髓抑制

肿瘤患者常常会有面色苍白,身体乏力,抵抗力差,易出血,皮下瘀点等症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出现了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贫血是指外周血红细胞数目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是血液系统的重要成分。肿瘤患者往往会出血液系统异常。

为什么会肿瘤患者会出现血液系统的异常?

一是因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巨噬细胞大量产生,破坏正常的血细胞。二是肿瘤患者常常食欲不佳,营养缺乏从而引起血细胞减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肿瘤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这也是肿瘤患者血液系统异常的重要原因。

谈到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先讲一个小故事吧!1943年12月2日,意大利Bari港遭到德军空袭,泄露出的化学武器芥子气造成人们出现骨髓抑制和体内淋巴细胞较少。这一偶然发现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提示烷化剂或许可以用来治疗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和淋巴瘤。而耶鲁大学用芥氮治疗淋巴瘤的结果于1946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则标志着近代化学药物治疗的开始。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骨髓抑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化疗的发展,但同时也是化疗最常见的限制性毒副反应。粒细胞半衰期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最先表现为粒细胞下降。血小板半衰期5-7天,降低出现较晚。红细胞半衰期120天,化疗影响较小。

当然不同类型的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程度、出现及持续时间以及骨髓功能恢复的时间均有不同。一些烷化剂如:卡铂、氮芥、白消安、马法兰等,其他的如紫杉醇、多西他赛、阿霉素及阿糖胞苷等药物则是易引起重度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除此之外,骨髓抑制程度还与患者的骨髓耐受程度有关,多程化疗、老年患者、一般情况差、脾亢进、慢性肝病、糖尿病患者往往骨髓耐受差。

骨髓抑制会给化疗患者带来很大危害。白细胞﹤1.0×109/L,特别是粒细胞﹤0.5×109/L持续5天以上,患者发生严重细菌、霉菌或病毒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可达90%以上,且病情严重。血小板﹤50.0×109/L,特别是﹤20.0×109/L则处于出血危险,可发生脑出血、胃肠道及妇女月经期大出血。如何治疗呢?

1.药物治疗:

(1)积极治疗与骨髓抑制相关的疾病:如控制血糖,避免感染,改善肝功能,通过手术或其他方式减少脾功能亢进对骨髓的抑制。在使用药物时尽量换用对骨髓抑制作用小的药物。

(2)如果发生了骨髓抑制,需要到医院就诊,配合医生使用药物治疗。白细胞降低,使用G-CSF或GM-CSF。血小板降低,使用IL-11或TPO。红细胞降低,则使用EPO。如果骨髓抑制较重,还可以相应成分输血。

(3)我国中药中有很多可以防治骨髓抑制的瑰宝。如阿胶、人参及黄芪等都可促进骨髓生长,可以预防使用。

2.饮食治疗:

(1)首先患者要加强营养,各种类食物摄取全面平衡,这样才能保证能量的充足。同时要补充优质蛋白质,比如牛奶、蛋类、肉类等,也要摄取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

(2)如果患者贫血的话,首先考虑补铁。动物内脏是补铁食物首选,尤其是肝脏含铁量高,还有动物血、牛肉、瘦肉等,这些食物中含有的是血红素铁,我们机体能够较好地吸收。菠菜、黑木耳、蛋黄、豆类等食物中含铁量虽然高,但是非血红素铁,吸收率较低,不是补铁的好选择。

(3)患者应尽量少喝茶和咖啡。除此之外,当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时,要尽量减少外出,可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感染源,从而减少感染机会。而血小板减少时要避免撞击,严重情况需要使用止血药避免出血。

同时,患者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放松心情,保持充足的睡眠,从而提高免疫力。这在预防骨髓抑制中也很重要。

查看更多

关注者
0
被浏览
240
1 个回答
天空
天空 2023-11-09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化疗后血液毒性亦称为化疗后骨髓抑制,包括肿瘤化疗相关贫血(CRA)、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和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

白细胞的半衰期约为6h-8h,血小板(PLT)的半衰期约为5d-7d,红细胞的半衰期约为120 。红细胞的半衰期较长,受化疗的影响较小,通常下降不明显。因此,本篇主要探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和血小板减少症(CIT)的临床处理。

CIN分级怎么分?如何分层管理?

骨髓抑制性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是CIN。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低于2.0X109/L,就可诊断CIN。

CIN可能导致患者化疗药物剂量减少或治疗延迟,从而降低临床疗效;甚至继发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因此,临床上应当谨慎对待,尤其应当注意ANC分级的评估:

轻度1级:1.5-2.0×109/L;

中度2级:1.0-1.5×109/L;

重度3级:0.5-1.0×109/L;

危及生命4级:<0.5×109/L。

粒细胞会在停药7-14天达到最低点,并且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这段时间尤其应该注意评估患者的粒细胞情况,并对症处理。

由于不同药物引起粒细胞下降的严重程度、时间不同,医生在使用化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是否会导致粒细胞下降,并通过预防性使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抗生素等方案避免严重后果。

那rhG-CSF与PEG-rhG-CSF在临床上应该如何正确应用呢?它们的临床应用特点分别是什么呢?一表掌握,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详情哦~

化疗后CIT如何处理?

CIT为化疗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之一,主要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中PLT计数<100×109/L,进而增加出血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CIT可导致化疗剂量强度降低、时间推迟,甚至治疗终止,从而影响抗肿瘤效果,对患者的长期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许多常见的抗肿瘤药物都会引起CIT,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铂类、蒽环类、紫杉类,靶向药物如阿帕替尼等。在使用时也应当关注患者的血小板变化。

CIT评估分级为:1级:75-正常值下限×109/L;

2级:50-75×109/L;

3级:25-50×109/L;

4级:<25×109/L。

出血量、PLT计数是关键

根据CIT的严重程度和症状表现,相应的处理也不相同。

对于有出血的CIT,应根据出血量和与CIT相关程度,考虑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对于无出血的CIT,根据PLT计数情况,选择相应的用药方案:

  • 1级贫血应密切观察PLT计数及是否有出血倾向;
  • 对于PLT<75×109/L,则应采用药物干预

继续访问取消

[](javacript:;)

人划线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